ZP研究显示,在点餐前,66%的用户只是偶尔比价,14%的用户根本不比价,只有19%的用户对价格极为敏感。这种现状与另一项调查的结果直接相关。大约一半的用户并不清楚谁是高价谁是低价。在对价格有感觉的用户中,大多数用户认为美团更便宜。
采访中,不少网友表示,“饿了就别想那么多,想吃什么就点什么,不想浪费时间去比较。”可以看出,用户想要点餐是为了节省时间,所以他们选择外卖平台的时间成本只会越来越低,巨额补贴的刺激效应也会越来越小。
由于补贴力度有限,随之而来影响用户外卖习惯的就是配送速度和商户数量。前者对应效率,后者对应服务。第三方数据Trustdata报告显示,自2016年以来,美团外卖商户版活跃用户数一直领先于饿了么。截至2017年9月,美团外卖商户版日活跃用户数几乎翻了一番。可见,虽然互联网用户红利已经消失,但互联网效率红利依然存在。
外卖市场规模效应持续,但马太效应会增加?
美团点评2018年上半年财报显示,餐饮外卖总交易额由2017年同期的623亿元增长97.0%至2018年上半年的1227亿元,营收增长90.9% 2017年同期为84亿元,2018年上半年达到160亿元。
就在此前一个月,阿里公布了2019财年第一季度(2018.4.1-2018.6.30)财报,其中首次将饿了么纳入其中,两大外卖巨头的财务数据分别为也正式比较。阿里披露,饿了么本季度营收为26.12亿元,占整体营收的3%。再者,根据饿了么夏季运营效果不大,推测可能会与下季度的半年营收合并。 5-60亿元,大约是美团160亿元的三分之一。
收入差距大于市场份额差距。一方面,可能是因为美团与饿了么在外卖市场的市场份额争夺仍在继续,美团的优势进一步集中。另一方面是成本降低、利润率提高的结果,这也直接体现在美团的财报中。财报显示,外卖毛利率由2017年上半年的10%提升至2018年上半年的12.2%。
可见,外卖市场的规模效应还在延续,但不再是基于烧钱的用户积累阶段,而是基于用户进入状态、整体生态影响力和运营效率获得的。
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庞大的外卖配送网络。规模越大,效率越高,提供的服务体验也越好。对于平台来说,这不仅是为了增加用户忠诚度和培养用户习惯,也是为了提高利润率。美团餐饮外卖毛利率的提升是“由于分销网络的不断扩张、订单密度的增加以及人工智能调度系统的优化,配送人工成本进一步下降”。
今天,美团发布了无人配送开放平台,将自动驾驶技术应用于外卖配送,也是为了提高配送成本和效率。
然而,除了单一的外卖市场,向整个生活服务领域拓展之外,发挥最大规模效应的一站式生活服务超级平台,是不断切入高频率、低频率的生活场景,打造本地化服务。生态闭环。超级平台曾经是美团的优势,但现在饿了么融入阿里生态,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有两个超级平台
超级平台之争,比拼的核心是什么?
近两三个月,饿了么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由外而内地融入阿里体系,不仅在金融领域与蚂蚁金服合作给商户贷款,而且蜂鸟物流已经开始承接大润发、欧尚、三江等近千家大型商超的外卖订单配送,成为阿里新零售同城物流的关键一环。
但是相比阿里这端获得的实际效益,饿了么承接阿里生态提供的流量、补贴、会员体系等资源,却在与美团的竞争中收效甚微,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深思。以夏季战役的补贴计划为例,简单就结果来讲,饿了么争夺一半市场份额的终极目标基本上可以宣告失败,这其中主要的责任在于饿了么高估了补贴的刺激作用,但侧面也显示出阿里在实物电商领域的成功经验,并不能套用于生活服务市场。
再者就流量而言,手机淘宝、支付宝等入口固然给饿了么带来了用户,但美团同样拥有美团系app以及微信、QQ等多个入口,两者相较、差距不大。总而言之,饿了么供给阿里体系的作用正在其新零售规划中发挥,而阿里生态给予饿了么的价值却有可能渐趋缩小,这就不得不令人联想到被阿里并购企业的常见结局。从天天动听到口碑、优酷、高德等等,当他们成为阿里生态的棋子,要么被“砌”在某一领域再难有所突破,要么便使命达成被弃之不顾。
可能这正是由外入内、打通体系的难处,而美团的超级平台则是扎根于支柱业务,由内延外地扩张体系,虽前期树敌颇多、耗时耗力,但借助一体化的服务场景和高频带低频的打法,反而受阻的因素更少、运营也更为灵活。这或许是应对阿里这种庞大商业生态,美团所具备的主要优势。
就具体表现而言,财报数据显示,到店及酒旅业务实现收入68亿元,同比增长44.1%,毛利由2017年同期的42亿元增长至2018年上半年的61亿元,增幅45.2%。与这种增长趋势相一致的另一组数据是,美团年度交易用户总数较2017年同期增长30%,每位交易用户平均每年交易笔数较2017年同期增长了38.1%。
简单来讲,其实这就是美团招股书所说的“增加用户终身价值”,消费场景越多、用户活跃度越是提升,用户交易活跃度提升便能切入更宽的生活场景。不过在这点上,阿里虽同样拥有海量用户,但其消费场景多是相互割裂,用户在优酷上看视频并不意味着愿意点击插入的购物连接,可美团用户消费到店服务,却不得不考虑出行。
当然,目前这种特性和优势更多地局限于本地生活服务,涉及更大范围的消费场景则还需进一步布局。餐饮外卖、生活服务乃至未来的新零售,不断的商业结合或边界扩张,都将成为新的变量,届时整个互联网经济可能又会出现另一番样貌,而美团外卖和饿了么的竞争也将长期持续。
歪道道,独立撰稿人,互联网与科技圈深度观察者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外卖券红包 - 分享美团红包饿了么红包外卖优惠券网站 » 目前 美团 饿了么 心动外卖 三大平台 规模效应大比拼 外卖红包的发放比例